全國政協委員、北斗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予以解答。
說技術:從區域走向全球
根據北斗系統“三步走”發展戰略,中國首先在2000年建成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第二步”建成了由14顆組網衛星和32個地面站天地協同組網運行的“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第三步”是到2020年前后將建成由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就是“北斗三號”。
楊元喜說,“北斗三號”與“北斗二號”的區別不僅在于衛星組網從區域走向全球,更在載荷、星間鏈路、激光通信等方面有創新。比如“北斗三號”采用星載氫原子鐘,其精度將比“北斗二號”的星載銣原子鐘提高一個數量級。再如增加衛星搜救功能及全球位置報告功能。“衛星導航企業不能無序發展,否則就會批量倒閉。”楊元喜說,盡管中國衛星導航產業是先進的,但已發展“過剩”,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1.3萬家導航企業,同質化競爭較嚴重。
楊元喜建議發展特色服務產業。他以家鄉江蘇省舉例說,該地基礎科研實力較強,人才區位優勢明顯,因此可以將北斗導航系統與當地正在發展的公路交通、精準農業結合起來。
看全球:從競爭走向合作
隨著北斗導航系統走向全球,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和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博弈”引人關注。
楊元喜說,《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中國的“北斗”不會排斥GPS、GLONASS和伽利略,“希望在兼容互操作的條件下推廣北斗,關鍵是讓中國的技術、中國的服務如何更好地走向全球。”
來源于《中國新聞網》
[上一篇]: 發改委發文推北斗導航系統作為車載導航標準配置
[下一篇]: 全球衛星導航目的地:北京!這個年會上,“北斗”成焦點